粟裕去找县长办事,县长不让进门,粟裕直接蹲在地上聊!
这篇文章写的时候都是参考的权威资料,在文章末尾已经把文献来源以及相关截图给标注出来了,大家了解一下就行。
在战火不停的日子里,粟裕赶路赶得急,匆匆经过一个小县城。他身上带着特别紧急的战事报告,得赶紧送到淮安的上级指挥部去。本来想着在这儿借用一下电话,能快点把情况汇报上去,可没想到县委的电话已经没法用了。按说这情况一般人可能就接着赶路走了,可粟裕没走,反倒蹲下来和县长唠起嗑来,这究竟是为啥?
宣泰之战:一次起决定性作用的胜仗
战斗刚一打响,红军立马就发起了特别猛的攻势。一开始,红军借着天黑以及地形上的好处,搞了突袭行动。国民党军队虽说装备很不错,可面对红军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一下子就变得手忙脚乱了。红军这边的步兵和炮兵相互配合着打仗,火力覆盖既准确又有效果,很快就把国民党那些用来防御的火力点给压制住了。
随后的几个钟头里,红军发起了多路进击,经过精心谋划的包围策略渐渐有了成效。他们截断了国民党军队的后勤供应线路,让国民党的防守变得越发被动。红军的轻装步兵在山地以及丘陵区域灵活穿梭行动,持续突破国民党的防线。
国民党的第八十三师有两个团,另外还加了两个营,这伙人在连着打的几场战斗里可被揍得够呛,损失那叫一个大,连指挥系统都乱套了,士兵们的士气也一点点往下掉。红军瞅准了这个机会,赶紧加大进攻的力度,一个劲儿地把战果往外扩。在打仗的时候,红军特别上心的就是咋能让自己这边少死人,特别强调小组之间要互相配合,还得有火力上的支援,这么一来,红军发起的攻势又猛又有条理。
战斗快结束那会,国民党第五十六团的团长钟雄飞心里明白,形势对自个儿那是相当不利。就算这样,他还是想着组织人马做最后的抵抗,打算冲破红军的包围圈。可红军早就料到他会来这一手,已经安排了足够的兵力去拦住他们突围。在那打得特别激烈的交战过程当中,钟雄飞带的部队最后因为弹药全用光了,通讯也断了,一下子就全线垮掉了。
钟雄飞带着他那三千二百多名手下最后都被俘虏了,这可给国民党造成了不小的打击。红军接着就把战场仔仔细细地清理了一遍,从战场上缴获了好多武器还有军事物资,像轻重机枪、步枪、手榴弹,另外还有一大堆弹药箱,这些东西可都是红军在后面打仗的时候急等着用的补给。
国民党方面的应对举措及重新安排部署情况
宣泰战斗输得那叫一个惨,可把国民党的整个高层都给震到了。冷不丁遭遇这么大的失败,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和领袖蒋介石赶忙召开紧急会议,仔仔细细琢磨起整个战场的形势来。在开战略会议的时候,他俩把红军的战术还有动向都好好分析了一遍,心里明白过来得用更厉害、更集中的力量,才能把当下这种不利的情况给扭转过来。
陈诚和蒋介石弄了个重新部署的战略,打算集合起超过十万人的兵力。这一决策就是要彻彻底底改变战争的走向。他们准备从苏北那块地方朝着红军掌控的海安地区发动新的进攻,就为了应对在宣泰那儿吃的败仗。
国民党想让这次对红军的攻势又快又有效,就打算用上在江苏那边的地理和水路便利条件。他们挑了姜堰和白米这俩主要的出发地,这俩地方都离长江不远,方便部队快速集合起来,也好调动。八十三师的六十三旅被安排从姜堰出发,整编二十五师的一四八旅,就从白米出发,这两路部队要在海安那块两边夹击,弄出个包围圈来对付红军。
在部署的时候,各个师旅的指挥官都被喊到参谋本部去了,要在那儿领受具体的作战任务,还有行军路线啥的。这次开会可不单是搞搞战略方面的安排,其实也是对这些指挥官来一场很严厉的动员。陈诚他本人挨个给每位指挥官讲了讲这次行动有多重要,着重指出这可是能让国民党在苏北地区重新拿回军事优势的要紧行动。
之后,好多物资和补给都开始往集结点送过去,像弹药、吃的还有医疗用品这些都在其中。后勤那边的人天天日夜连轴转地加班干活儿,就为了能保证所有要去参战的部队在出发之前,都能有足够的物资来支撑作战。与此同时,工程兵和交通部队也都被发动起来投入工作了,他们要干的事儿就是得确保所有的道路和桥梁都能让大规模的部队快速通过,尤其是在多雨的季节,要让道路一直保持通畅可不是件容易事儿,这可是个挺大的挑战。
粟裕经历的长途远行。
粟裕接到指令,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前线最新的战况汇报给淮安的指挥部。在从海安往淮安赶路的途中,粟裕走了两百多公里的路程,这一路可不容易,又远又难走。他没办法,得换好几种交通工具才行,一开始靠步行,接着骑自行车,最后还得坐那种很简陋的乡间车子,每一段路都能看出打仗时候通行有多不方便、多艰苦。
粟裕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小县城的时候,浑身都沾满了尘土。这儿可不是他要去的最终地方,不过他打算借着这儿的通讯设备跟淮安的上级取得联系。粟裕本来没打算在这儿耽搁太长时间,可琢磨了一下实际状况,就决定赶紧用县城里的电话把汇报工作给完成了。
他跟一位本地百姓打听县城的通讯设施情况,了解到县城里的电话设备少得可怜,就只安放在县长办公室里头。那百姓是个三十来岁的男子,身上穿着破旧的军装,脸上全是尘土,看着挺疲惫的,不过眼神里却有着那种让人没法怀疑的坚定和敬业劲儿。他听完粟裕问的事儿后,啥也没多讲,就单单用手指了指县长办公室那边的方向。
粟裕还没来得及走进去,县长就已经从里面走出来了。县长听粟裕说完话后,就跟他讲电话已经没法用,为啥?就是因为连着好多天一直下暴雨,把电话线路都给破坏掉了,结果这整个县城的通信设备差不多全都瘫痪掉了,没法正常使用喽。
粟裕跟县长那次意想不到的交谈
县长一听提到“海安”这俩字,脸色马上就变得严肃起来。他赶紧带着粟裕和季清涛走到一旁空旷的地方,接着就蹲了下去,脸上满是那种急切想知道情况的神情。他直截了当地向粟裕打听海安那边最新的打仗情况,说话的声音里透着满满的关切与着急劲儿,就盼着能从粟裕嘴里了解到所有的细节。
粟裕没想到县长会是那样的态度,这让他有点意外,不过他马上就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跟着县长一块儿蹲下了。粟裕可是高级指挥官,但在这样比较随意的场合里,他就跟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接着他就仔仔细细地给县长讲起了海安那边的情况,把敌军是怎么布置防线的,还有我方的进攻计划啥的,都挨个说了出来。
县长听得可认真了,一直不停地在点头,偶尔还会插上几句话,专门问问那些特别具体的事儿,就像敌军的兵力是咋分布的,还有我方都有啥损失之类的情况。这一场对话,感觉就跟两个老朋友在唠天下的那些大事儿似的,根本不像是一位县长和一位军事指挥官正儿八经的会晤场面。
在交流期间,县长时不时就发出感慨,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不满与愤懑之情。他说着一口地道的方言,中间还夹杂着标准的普通话,借此来传达自己对于当下战局那种复杂的心情。粟裕,大部分时间是在汇报相关情况,不过也难免针对一些战术方面的选择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么一来,双方的对话就变得更加深入了。
聊了好一会儿后,县长好像猛地反应过来,自己还不清楚眼前这位军事指挥官到底是谁。他抬手拍了下脑袋,带着点难为情的样子问道:“同志,您姓啥?”这一问完,季清涛立马就接上话茬了,他大概想着县长应该晓得粟裕,于是赶忙介绍道:“这是粟司令员!”
接着往前走:走水路去淮安
县长发现站在跟前的居然是红军里的高级指挥官粟裕,这一下,场面就有点尴尬了。县长赶忙从地上起身,一个劲儿地道歉说:“不好意思啊,没早点认出司令员来。”虽说粟裕和季清涛身上都是路途沾的尘土,可县长的态度立马就变得更敬重、更热情了。
虽说时间已经不早了,可县长还是执意要请两位军官留下来一起吃晚饭。他立马就吩咐手底下的人去准备饭菜,就想着借这顿简简单单的晚饭,来表明自己对红军的拥护与敬重之意。粟裕和季清涛一开始是想推辞的,不过琢磨着连着走了那么长的路,确实得补充补充体力了,所以到最后也就应下了县长的这份好心。
晚饭没一会儿就弄好了,饭桌上满满当当摆的都是当地的家常菜。这些菜样式挺简单的,不过可都是刚做出来的,挺新鲜。三个人围着桌子坐下后,县长一边往碗里夹菜,一边接着打听前线那边的情况,要知道在门口的时候都已经聊了好一阵子。粟裕,就在饭桌上又简单扼要地把战况说了说,重点讲了讲马上要出现的战事变动情况,还有红军针对这些情况打算怎么应对的策略啥的。
吃完饭,粟裕瞅见天已经黑下来了,心里明白得赶紧接着往淮安赶路。虽说那县长还想着留他们再多住上一晚,可粟裕和季清涛执意要走,还谢过了县长的招待。因为陆路的交通给堵住了,粟裕就打算改走水路。没一会儿,他们就到了益林,这是个挨着河流的小镇,正方便他们乘船去淮安。
在益林那个地方,粟裕和季清涛租下了一只小船,划船的船夫是当地的一位老渔民,这人对河道情况熟得很。当时虽然夜色已经挺深了,不过船夫拍着胸脯保证,能平平安安地把他俩送到淮安。就这么着,小船慢慢悠悠地驶离了码头,之后粟裕和季清涛便在船上拾掇装备,仔细查看了一下,确保那些必需的东西都带在身旁了。
一路上,河面安安静静的,河两岸的灯光都照在水面上,一闪一闪的。粟裕跟季清涛简单说了几句话,说的大多是快到淮安之后打算怎么办的事儿。虽说这一路走得挺累的,可这会儿能稍微歇会儿,整理整理心里的想法,对他俩来说挺不容易的。
:[1]朱慧所写的《粟裕苏中抗日纪事》,刊载于《档案与建设》2012年第6期,页码是38至39页。
